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的写法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18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4:5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足涉之处,皆有情思 游记是描写作者旅行见闻的一种文学类型,一般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


  足涉之处,皆有情思


  游记是描写作者旅行见闻的一种文学类型,一般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专题共涉及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后赤壁赋》三篇文章。从传统分类看,最后一篇当属赋类,但从所记的内容看,皆与游览有关,所以放到本专题也较为恰当。
  本专题的三篇作品来自唐、宋两个不同时代,鉴于游记作品的共性和作为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个性等因素,同学们在学习时,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绘景叙事,融情入理
  游记是“游”与“记”的结合,其分类比较广泛,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记游的目的都是抒情或说理或兼而有之。如柳宗元的《钴镯潭西小丘记》看似是“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实际上是借“贺小丘而伤自己”,通过祝贺小丘得到赏识,表达自己对遭受被贬谪和不公平待遇后的气恼和忧伤,借对小丘的叙写来表达自己心中久蛰的抑郁之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文章首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然后写自己游洞的经历,表达“不得极夫游之乐”的后悔之情,最后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表达出求学之人对于学问应该“深思而慎取”的重要观点;苏轼的《后赤壁赋》主要通过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复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入睡而梦三个片段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谪之后在苦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游记类文章中,作者的感受不是没有根据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具体游览内容上的,是具体的、可感的、生动的。但在实际阅读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景、事与情理关系。景情关系在宏观上看有两种,一种是间接抒情,一种是直接抒情。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一文中“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等是写自己和朋友们一道取来工具,铲除杂草,并用大火烧掉秽草恶木,使小丘面貌焕然一新的情景。高耸的山峰、飘浮的云彩、流淌的溪水及遨游的飞禽走兽尽收眼底,作者写景的过程便是抒情的过程,山水也好,云、禽也罢,与其说是浮游在游览者的眼睛里,不如说是徜徉在作者的心灵里。作者此时的心神已经与四周的景物契合无间,情与景完全交融一体。正如作者自己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一样,其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相反,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在绘景之后,转而直接抒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如果放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一方面表达自己让小丘有了好的际遇,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忧郁情怀。苏轼的《后赤壁赋》也有大段的景物描写,最典型的是第三段“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句,通过选取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等特定景物,刻画其险峻、肃杀等特点,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悲叹和对世事转瞬变迁的感慨,融情于景,情郁于中。
  二是要关注情、理之间的关系。从所选三篇文章来看,一篇来自唐朝,两篇来自宋朝。《钴鉧潭西小丘记》侧重抒情,旨在表达作者自己身怀奇才异能却因横遭贬逐而不得施展的抑郁心情;《游褒禅山记》重在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后赤壁赋》则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一方面表达出作者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另一方面也借孤鹤来表达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个人情怀,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共同体现为一种人生哲学。这一点是要引起我们同学的高度重视,那就是唐朝游记更多的在于在摹山绘水之间表达个人情思,或写贬谪生涯,或表豪情壮志;宋朝则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他们在游山玩水之余,常常会运用自身所学,开展辩证思考,在寄情山水的同时,更多地掺入理性色彩。
  二、布局谋篇,精巧有致
  游记的篇幅一般比较小,但对构思具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最能体现自己情感的人、事、物、景非常重要。从本专题所选的三篇文章来看,好的构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选材布材,独具匠心。好的游记应该是足涉之处皆有情思,尽量避免出现材料赘余现象。例如,在《钴镯潭西小丘记》中,文章只有三段,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第三段感叹小丘,清晰了然。就文章整体看,作者把重心放到了记叙自己买小丘、修小丘的经过上,着力描写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这是有重要意图的,小丘的遭遇,实际上也暗含了作者的遭遇,小丘的价值低廉也暗含了自己被无辜贬谪的境况。正因为“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所以作者萌生了购买的念头。而作者之所以购买小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评判,作者触与丘,感于丘,小丘修整后的美丽风光既能体现小丘的价值,也表达自己在不满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欣慰。所以有人说,这里蕴含了作者“锄奸扶良”的主张和理想,是不无道理的。《游褒禅山记》共六小节,重心是第三节,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表明自己的观察并非随意,而是有所得;接着以入洞为喻,提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三个“不能至”,得出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辩证统一,逻辑严密。《后赤壁赋》中,苏轼把重点放到写复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上,通过“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来写初冬月下的赤壁阴冷清丽,接着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自然引出作者的凄凉和忧惧之情。不仅如此,此处,作者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令孤寂之心更添悲悯,一气呵成,既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又令读者毫无闲笔之感。
  二是主线分明,清晰了然。所选三篇文章既保持了结构的严谨性,又体现出线条布置的灵动性。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一文从得小丘写到购小丘、修小丘、赏小丘、伴小丘,最后贺小丘,线索明晰,同时作者感情也在顺势递进,体现出清晰的脉络和精巧的构思。《游褒禅山记》,自感事起,在慨然落,自首至尾以游踪为序,以“追问——解问”为线,巧妙连串,一气呵成。《后赤壁赋》采用双线结构,一是按照时间顺序,状写所见所闻;二是情感分明,由“乐”到“悲、恐”,再到“惊寤”,转换合理,符合规律。
  三、语言表达,张弛有度
  多角度表达是游记类文章的重要特色,本专题的三篇文章也不例外。
  一是巧用修辞。好的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令作品充满文学气息。涉及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大种。第一是比喻。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将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比喻为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将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比喻为棕熊在山上攀登,既生动又传神,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得虎虎有生气,耐人寻味。再如《后赤壁赋》中,“踞虎豹,登虬龙”一句,把形状怪异的石头比喻为蹲着的虎豹,把盘旋弯曲的树枝比喻为“虬龙”,意境开阔,境界高远,逼真而自然,突出景物的奇异惊险。第二是对比。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将修整后小丘的周边的环境和一开始小丘被废弃时的周边环境对比,既彰显出小丘的价值,也暗含锄奸之后的一片清明。《游褒禅山记》更是对比连连,仅第二段就用了四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从环境到游者,从所见到心情,多角度环绕式比对,使得后文的观点表达有物可依,不至于给人突兀之感。《后赤壁赋》中,作者再游赤壁,发现流水的声响、月亮的大小、礁石的显露都和以前不一样,这种对比,虽然不是很显性,但却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刻画得非常精致,其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并非因景物有多大的出入,而是自己的心情使然,景随情移,在这里是最直接不过的。当然,本专题涉及的其他修辞还很多,比如拟物、夸张等,同学们可以运用自己平时所学给予必要的关注,在此不作赘述。
  二是精于炼字。炼字,往往能够使得文章语言精练,起到一字传神,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钴镯潭西小丘记》中,第一段在写小丘的奇特时,“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一句就刻意精选了一个“争”字来突出山石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仿佛在顽强地同逆境抗争,这本身也是作者自身不妥协、不屈服品格的写照。整修后的小丘“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获得了新生。“立”“露”“显”三个动词使用精妙,既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也暗含着他“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后赤壁赋》中,作者连用“履”“披”“踞”“登”“攀”“俯”等一系列动词,极写自己的游兴之浓,另一方面也是其力求摆脱困境、勇于探索新路的具体反映,体现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总之,作为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其可圈可点之处自然不少,但在游记这一专题中,同学们要学会有重点、有选择地去发现美,挖掘美,要把品读的视点聚焦到景物与情思、事件号情思、表达号情思上来,力图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角度立体赏析,博采众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6-12 17:40 , Processed in 0.39358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