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的新与变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18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0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的新与变 散文的变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不争的事实,意思就是变化本身已不需要争论。需要研究的,只是变在何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面对散文写作的时候,万



  散文的新与变
  散文的变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不争的事实”,意思就是变化本身已不需要争论。需要研究的,只是变在何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面对散文写作的时候,万不可持以“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心态。因为“祖宗之法”本身就是变化之法,没有变化,就没有文学史。一部文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学风格演变史。假如李白与屈原一样,苏东坡与李白一样,文学史就不存在了。假如今天写作散文仍然是朱自清、冰心、杨朔、刘白羽散文的翻版,中国散文非但不能有光明的未来,反而只有死路一条。这并非否定前人的创作,而是提醒散文作者不要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写作的时空在变,写作的主体也在变,写作本身自然也不可能不变。在这个世界上,惟有变是不变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抵挡世界的变化。当然,这个世界上也有恒久不变的价值,比如爱、美、亲情,但它们的内涵、形式也在变化。人类书写的载体,从青铜器、甲骨、竹简、纸张,到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而载体的变化也必将带来语言的变化。在这一前提下,散文的变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无法回避的。
  内涵变得复杂
  散文写作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变得复杂了——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因为存在本身就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和歧义。生命中的很多事件,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是非来判断,人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生命中充满了矛盾、纠结、反复,而历史也有着相同的性质。过去的散文总是试图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而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的。谷粒和谷堆的区别是什么?到底多少粒谷子可以成为谷堆?也许有人会说,1000粒谷粒可以形成一个谷堆,那么为什么999粒或1001粒不行?这就是著名的谷堆悖论,它表达出存在的复杂性。
  存在的复杂性,要求文学必须接受、呈现这种复杂性。伟大的作品都是一片瀚海,无法用一种蓝来定义,在它的内部有无数种生物在生长、遨游。我推崇小说《白鹿原》,它的伟大就在于对复杂性的呈现,它所体现的历史复杂性和人性复杂性,在“十七年文学”中是不存在的,是一部无法“总结”的作品。出于同样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散文也由简单走向了复杂,由童年走入成年。于是有了钟鸣的《旁观者》、于坚的《暗盒笔记》、张锐锋的《卡夫卡谜题》、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蒋蓝的《极端植物笔记》、江子的《田园将芜》等蓬勃浩荡的作品。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回归了世界的本质;它们也并非文字的游戏,而是语言的盛宴与狂欢。
  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无不是一座语言的迷宫,充满悬念、暗示、转折,带给读者寻找的快乐。张锐锋笔下的卡夫卡,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散文:
  卡夫卡从来不用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他喜欢委婉和优雅地用某一个故事来讲述。一些小说家曾经惊叹,故事已经讲完了。但是,卡夫卡发现每一个故事都不可能讲完,因为每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故事,也永远可以讲下去——它包含着不可穷尽的启示。从本质上说,每一个故事都是寓言,它给我们的结论不可能只有一个。你只要看到事实的一个侧面,它就必定存在另一个侧面。当你发现了一个隐蔽的侧面,你就会获得自己的另一个影子。卡夫卡之所以选择了如此复杂甚至烦琐的方式,可能是他认为很多感受和思考,不可能被几个枯燥的概念说出,它不可能被概括,也不可能被简化。因而这是惟一适当的方式——它实际上被表现为一个个谜题,让我们在迷雾中穿行,小心地看着前面令人迷惑的一条条岔路。其中的一条,通往我们自己。
  有人说这类散文“读不懂”,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线性思维,习惯了“1+1=2”的一目了然,对于文学来说,这不仅是懒惰,而且是不负责任。
  语言变为“物质”
  20世纪西方哲学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在西方早期现代哲学中,语言被看作思想的单纯工具。语言是“透明的”,有点像超市里的塑料包装袋,它只能呈现“商品”——也就是“思想”的价值,而它自己没有什么独立的价值,语言本身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存在维度。这种情况在后西方期现代哲学(LateModernWesternPhilosophy)和后现代西方哲学(PostmodernWesternPhilosophy)那里才发生变化,梅洛-庞蒂、利科等哲学家开始致力于恢复语言自身的价值,于是,包括符号学在内的语言学应运而生。他们发现了语言的存在,认为它与人的生存可能性联系在一起。在他们那里,语言不再是思想的附属品,而是人的某种生存方式;它也不再是“透明的”,而成了一种“物质”,有了自己的质感、密度和力量,甚至“对真实的东西都会产生其作用和影响”。好比一件瓷瓶,它的价值不在于可以安插一束花,而是本身就有审美价值。艺术品的美,是可以独立于它的实用价值的,我们发现了语言的价值,就像发现了青花瓷瓶的美一样。这也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大变化。
  从对20世纪西方哲学史的回顾中,可以看到文学和哲学发生变化的某种内在联系。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散文。新世纪以来的许多散文写作者,尤其是“新散文”作家们,并没有先去进修西方哲学课,也不可能理论先行地从事创作,而更多地从生命的本体需要出发,寻找散文“新”的可能性。在传统的散文语言中,语言是“透明的”,“在它的语词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这样的表达是简单的、静态的、没有弹性的。新世纪以来,尤其在“新散文”写作中,写作者们拒绝对思想的直接呈现,而是致力于恢复语言自身的价值,终于在语言与思想间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关系,在传递既有含义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含义,使整个作品变成一个层层繁衍、生生不息的活体,充满命运的神秘性、生命的律动感。
  然而,如同语言现象学家一样,“新散文”的写作者们并不否定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只不过它们的关系,存在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周晓枫的《斑纹》、格致的《转身》、李娟的《冬牧场》、南子的《西域的美人时代》、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安意如的《再见故宫》等,都不是以所谓“思想”的面孔出现的。作为女性散文家,她们似乎从来不愿,或者不屑表达思想,但她们是有思想的,她们的思想藏在语言中,藏在静水深流的叙述中。就像后西方期现代哲学家们表述的那样,语言是“深埋于欲望、生命的本能冲动里”。比如周晓枫在《斑纹》里所写:
  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振动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毒刺。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医院里的那个老人在被单下羞愧地颤抖,病变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丑陋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后脚跟,他能躲到哪里去?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衍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割,种粒的全部能量转化为垄亩间破土而出的禾苗,它们将在秋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茧。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意味着麦子把茎秆交给刀锋,子实交给牙。而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来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空气中隐形的设计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户上描绘出童话般美丽的冰花,我呵气,融化一角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觅食禽鸟的小爪痕、拱开冰雪寻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印,还有还乡人凹陷的很快又会被雪重新填满的脚印。河流冻结,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深厚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仿佛纱布下的伤痕随着痊愈而裸露,雪下,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周晓枫经常号称自己没有思想,但在她的语言探险中,还是与思想不期而遇。在《斑纹》中,她说:“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真理是朴素的,或许正因如此,它才很难被发现。上述散文写作者,犹如巫师与侦探,或者《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直率地道明了她们的发现。
  散文离不开思想,即使想离开也无法办到,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只有散文是对“思”与“想”的直接表达。而所有的“思想”,都将从对生存经验的叙述中自然地产生。传统散文的语言寄生于所谓的“思想”,实际上是对“思想”的僵化的表达,最终戕害了思想。而“新散文”的语言恰恰在与思想形成一种互生关系,也为思想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的土壤。在梅洛-庞蒂看来,前者是“平庸的散文语言”,而后者则是“伟大的散文语言”;而在我看来,前者是无机的,如同车间里的塑料,后者则是有机的,仿佛大地上的植物。散文的变化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变化不谋而合,这种相合或许纯属巧合,但也体现出文学发展某些不可回避的规律。
  体变得开放
  散文的虚构问题,一直在批评界争论不休。比如刘亮程说他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里的“我”是虚构的人物,作为写作者,我完全理解,因为只有通过艺术化的“我”,才能为作者观察和描述整个村庄提供一个最佳的叙述视角,也才能更“真实”地表达他的生存体验。这种表面上的“虚构”,带来的却是实质上的真实,越是“虚构”,就越是真实。
  对于散文中的“虚构”,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没有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能够与虚构彻底划清界限。一旦进入书写,虚构就已经产生了,因为任何书写都是有主观性的,这种主观性,就可以理解为虚构。因此,与其排斥虚构,不如对它怀有宽容之心。《一个人的村庄》所代表的虚构,只是技术上的“虚构”,并不妨害整体的真实性。这与小说的虚构不同。小说里的虚构是整体性的,从开始就在编织一个虚构之网,它的所有叙述都建立在虚构之上;散文的虚构只是技术性的,是为了表达存在的真实。小说里的虚构可以“无中生有”,而散文里的虚构则是“有中生有”,是对素材的重新组合、修剪、利用。因此,散文的虚构是有限制的虚构,这种“限制性虚构”,将散文与报告文学区别开来(报告文学不能虚构),也将散文与小说区别开来(小说全部是虚构)。
  有人认为许多“历史散文”沉浸在过去的人与事中,是对史料的重复,是对现实冷漠的表现。我想,这完全是对历史认识的误区,也愈发证明了历史写作的重要性。《一九四二》上映后,有网友问:为什么中国导演没有勇气拍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我回答他:冯小刚已经拍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在历史中发生过的事情都会在现实中重演,所有父辈们经历的事情我们都会重新经历一次。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历史写作的四个关键词》中写道:“中国人越来越轻视历史、鼠目寸光,眼睛紧紧锁定现实的利益,不见未来,更不见历史,所有的冒失、愚蠢、迷茫,都是来自对历史的无知。中文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似乎从某种意义上证明:所有的过去时,同时也是现在进行时。历史与现实的区别是不存在的,历史是现实的另一个版本,而所有的现实,都将归入历史的统辖。”
  革命家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散文家说:一个民族是否成熟,取决于这个民族从历史中提取有价值东西的能力。这是张锐锋在参观以色列犹太人大流散纪念馆后说出的观点。他在散文《札记簿》中写到:
  一个民族痛苦的记忆一般不会超过两代人。如果一个民族能够三代人记住一件事,这个民族就了不起。民族的集体记忆的强度和延伸的时代,是衡度一个民族是否很有出息的一个尺度……在特拉维夫大学内的犹太人大流散博物馆里,最后有那么几句话,其中的一句便是:不要忘记过去。虽说这是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它差不多是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传诵过的箴言,但箴言归箴言,忘却归忘却。人们往往总是用小小的凯歌盖过历史巨大的悲声。
  “新散文”中的历史写作,就是这样担负起了重述历史的责任,因为所有对历史的关怀,最终都会落在当代人的身上,成为对当代人命运的关怀。历史并不“新”,但“新散文”看待历史的眼光、表述历史的手段却是全新的,如果没有这个“新”,这些历史散文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所幸的是,“新散文”写作者们寻找到了与历史对话的新方式。方式之一,就是恢复历史本身的复杂性,拒绝用简单的公式去解释历史,使历史写作变成空洞和抽象。“新散文”的写作者开始捡拾被主流叙事无意或者有意遗漏的碎片,告诉人们那些丢失的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进而拼接出“新”的历史版图。张锐锋说:“其根本秘密早已分布在一些断片之中,我们找到其中有限的部分,并使这有限通过我们的思维、写作和阅读,拼接和营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秩序……”我在刚出版的《盛世的疼痛——中国历史中的蝴蝶效应》一书中也写到:
  很多年中,我的历史叙述都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为历史祛除政治的魅,让历史回到常识。回到常识,就是恢复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神秘性和戏剧性,因为杂草丛生的历史,在经过政治的编辑之后,其复杂性、神秘性和戏剧性已经消失殆尽,变得简单和单一,没有意外,没有历史细节之间神秘的联系,眼光被局限了,历史被冻结了,一切都是板上钉钉,斩钉截铁,不可辩驳。歌德曾经满怀敬意地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我始终相信,在我们被教育的“历史”之外,还有一个,或者N个历史,或者说,有多少会思考的大脑,就有多少种历史。历史不是脱离思想单独存在的,每个人都有思想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观察历史的视角和言说历史的权利。
  当然,这样的言说并非率性而为,而是从现实关怀出发的。我们所思考的历史问题,背后的支点都是现实问题。现实令人迷惑,是因为它距离我们太近,相反,历史正因其距离遥远,所以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现实是进入历史的一条路径,反过来也一样。
  总之,散文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表达,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也无论集体经历还是个人经历,最终都与人类的时间经验联系在一起,在这之下,无论写历史、写文化,还是写亲身的经验,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在描述人类的生存经验,因此都是真实的,可以纳入到人生经历的整体结构中。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空间,散文完全容得下各种类型的写作探索。墨守成规不仅容易,而且安全,相比之下,探索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有的探索都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评论界与其对散文变革冷嘲热讽,不如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惟有如此,才能为中国散文的长久发展提供正能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6-11 22:21 , Processed in 0.45365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