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海踏浪一生,开山之石 —— 雕塑大家叶毓山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36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4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雕塑 、雕塑家分享、新人推介、新作发布尽在当代雕塑
中国雕塑文化领域垂直互联网推广平台
叶毓山
男,又名叶玉山。四川德阳人。擅雕塑。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历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作品有《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等。《歌乐山烈士纪念碑》获全国城市雕塑最佳作品奖,《杜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来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问世,分别摆放在北京、上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州、湖南、安徽、江苏、新疆、长春、黑龙江等全国诸多省、市、自治区。

2015年初夏,在成都郊区牧马山的一座溪边宅院里,白鹭、蚂蚁、蝴蝶犬、翠鸟、泥鳅、加菲猫、蚊子、锦鲤…………豢养的、野生的动物们构成了一个各安其分的生态系统。这里的主人叶毓山已经在其中生活和工作了十余年,他说:“因为这儿一直都有吃的,冬天来了白鹭们也不会走。”
1935 年6 月,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开始传唱全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在四川德阳与绵竹交界的柏隆乡双瓦窑村,叶毓山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柏隆乡平川沃野,盛产水稻和小麦,逢年过节家家都酿米酒。2 岁时叶毓山的母亲陈氏下地劳动,将叶毓山关在外婆家的堂屋里,叶毓山误饮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红。幸而舅舅是中医且发现和抢救及时,两岁的叶毓山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一年后,叶毓山全家从双瓦窑乡下迁至柏隆镇上,父亲叶重三公开始从事烟丝制作,经营小手工坊。
也正是因为家境开始逐渐好转,叶毓山和兄弟姊妹们得以有求学的机会,7 岁时在柏隆镇读小学的叶毓山开始师从当地文人画家罗绍东学习绘画和书法。
童年时代叶毓山就开始逐渐对民间艺术如绵竹门画、皮影等产生兴趣,甚至自己动手制作皮影人物。小学时,父亲更是规定他每个月都要画一幅中国画。叶毓山还记得,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之时柏隆镇举行盛大的提灯晚会,10 岁的他也制作了一个白兔车灯参加游行。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2 月下旬成都解放,德阳等地也陆续解放。1950 年,中学毕业的叶毓山徒步70 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艺术专科学校,途经广汉时还夜宿在广汉中学的教室里。
成都艺术专科院校在抗战时期就已教师名流荟萃、学生人才济济,张大千、吴作人、叶浅予、关良、刘开渠、雷圭元、庞熏琴等都曾来校任教。16 岁的新生叶毓山只是一个喜欢画画的农民的儿子,在重庆作家李耀国的文章中,形容叶毓山“是穿着草鞋跨进这座艺术殿堂的”。

1960年代初叶毓山在创作毛主席像。
1953 年,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迁到重庆,改称“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两年后再改为“四川美术学院”,叶毓山随校迁到重庆。17 岁临摹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作品《创世纪》之后,18岁时叶毓山改学雕塑。
1956 年,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叶毓山留校任教,也正是这一年年仅21 岁的叶毓山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石膏作品《体操》发表在刚刚创刊不久的《美术》杂志12 月号,当年50 元人民币的稿费对年轻的叶毓山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同年,叶毓山加入中国共产党,也第一次乘船由重庆向东走出了长江三峡。本来他可以走得更远,却因为文化部出国留学政策有变而取消了由学校选送中央美术学院报考留学苏联的计划。4 年后,叶毓山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雕塑研究班来到北京,师从被誉为“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的刘开渠先生。
50 余年来,叶毓山始终谨记着恩师刘开渠的教诲:“艺术,就是不同。”
1960 年8 月1 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馆,应其全国征稿之约,叶毓山开始创作毛主席像。经过两轮严格评选,叶毓山所创作的《毛泽东主席立像》方案被最后选中,叶毓山搬到军事博物馆居住创作,更在1960 年10 月30 日于人民大会堂内近距离观察毛主席看戏两个多小时,并在现场画了速写。
作为叶毓山的后辈,雕塑家隋建国曾在一次开完雕塑学会开车送叶毓山去北京首都机场的路上问及叶毓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本人的感受,他记得叶毓山回答说:“毛主席的脸色神采奕奕,好像放出光芒的感觉。”
1962 年8 月1 日,以一整块重达30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毛泽东立像》,由朱德元帅最后审定,落成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大厅。
“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石雕主席像,白色的雕像在厅中央与四周建筑墙面的晚霞大理石色形成对比的统一,光彩夺目,吸引着观众从前、后、左、右四道大门出入时的视线。” 在落成当天的《光明日报》上,刘开渠对叶毓山创作的《毛泽东立像》不吝赞美之词。
研究班毕业后,叶毓山回到重庆,继续任教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之外同时兼任学院共青团委书记。1965 年,儿子叶洲出生;两年后,女儿叶萍出生。叶萍出生那天,叶毓山正受邀在当时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创作《毛主席像》。

叶毓山《落霞与孤鹜齐飞》
玻璃钢仿铜
100×80×30cm
2014年
叶毓山雕塑馆
1966 年,《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遭批判入狱,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大型集会都以唱、奏《东方红》来代替国歌。
在四川美术学院停课期间,大部分师生都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包括叶毓山的前妻江碧波。叶毓山因为出身贫农家庭,当时的雕塑创作也都是对领袖人物的塑造,“被当作了根正苗红的典型”,得以留守学校。无课可上的那几年,叶毓山继续接受各方邀请创作“毛主席像”,并在1967 年10 月1 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安排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
在重庆无事可做的时候,叶毓山就在家里照顾儿子女儿。女儿叶萍还记得从小父亲就喜欢给她和哥哥讲历史人物故事,比如水浒108 位好汉,还经常用厚木板锯成野生动物剪影的形状再上颜色描画成非常精美的玩具。“现在看来那些玩具都是艺术品了,可惜没有留下来。”
曾在重庆大学与叶毓山一起工作的作家周孜仁回忆:“他(叶毓山)行事低调,落落寡言,属埋头苦干的工作狂一类角色…………重庆大学在1967 年六七月间决定建造一座毛泽东巨型塑像,但是由于参与塑像工程的当事人在雕塑方面缺乏经验,要求有一两个专业人员帮助,经重庆大学塑像筹建委员会的同志研究,决定请他(叶毓山)来校负责帮助工作。重庆大学也把教授夫人、美院老教授江敉之女、版画教师江碧波和孩子们一起接来沙坪坝。叶先生小儿当时不满两月,重庆大学就连保姆一起接来,安顿在电机系教授陈文纯家楼上暂住。”
为了给叶毓山申请50 元补助,周孜仁曾向委员会提交一份《交代材料》:“叶毓山同志和家属在我校的膳食费是由他们自己解决的,在松林坡二食堂搭的伙…………记得当时全校搭伙人员,食堂都发有荤食票,他们没有。大家吃肉,他们只能吃素菜。后来我们感到过意不去,才同当时群众组织的后勤部门联系,申请了其他职工同等定量的荤食票给他们。叶毓山同志…………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工作期间,勤勤恳恳,作风正派,日以继夜地辛勤劳动,表现是好的。”
1976 年9 月9 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举哀。叶毓山调至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遗体保护组,“在毛主席的遗体旁边,尽可能肖似,也尽可能快速地,对着毛主席已然闭上眼睛的脸,完成一次泥塑写生。完后再把泥塑翻制成石膏面模的样子。”同年11 月,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组成立,由来自全国的共计108 位雕塑家和其他艺术家组成,叶毓山担任雕塑创作组副组长及北大厅毛主席雕像组组长。在为北大厅中央创作的毛主席雕像100 余件方案之中,叶毓山创作的唯一一件毛主席跷腿而坐的《毛主席坐像》方案被选中。1977 年3 月开始,在创作放大泥塑毛主席坐像期间,叶毓山在毛主席遗体旁工作3 个多月,完成真实比例的毛主席写实头像。
毛主席纪念堂竣工后,叶毓山撰文《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发表在《美术》杂志第5 期:“这是党和同志们对我的培养,也是对我们雕塑工作者的巨大关怀和鼓舞。这终身难忘的幸福,使我更加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更加热爱英明领袖华主席和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比叶毓山小6 岁的胞弟、国画家叶毓中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的创作:“我不喜欢那种看了过后让人萎靡不振的东西,世纪末日的心态我没有。我觉得‘活着就好’很简单,因为人活着毕竟要面对这样一些不高兴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活着’,因为你还活着,所以就好嘛,你还说什么,你还去反复讲以前受过的苦就没有必要。”

1981年开始叶毓山在重庆义务创作《歌乐山烈士群雕》(与江碧波合作),历时五年创作完成,落成于重庆歌乐山。
1977 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 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叶永青、程丛林、高小华、王川等四川美术学院77 级、78 级学生陆续入学(均在1978 年入校,前后仅相隔数月时间)。时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叶毓山明显感觉到了学生们创作状态的变化:“77 级、78 级这批学生一进校,那是非常地朝气蓬勃,他们都是下乡锻炼过才又考上美院,对画画如饥似渴。他们也不满足于仅仅是把比例画对、把基础画扎实,都很强烈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画中真实的知青生活气息对我们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一所美院要是不培养几个知名的艺术家、出几件知名的作品,这所美院是没有成就的。如同一个戏班子要是没有几个台柱子,这个戏班子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当时我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办学方针就是‘出人才,出作品’,非常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想画大画买不起颜料画布,我用院长基金从经济上支持;像周春芽这样的国画系的学生想画油画创作,我们也支持。”
1980 年,大学三年级的罗中立画出《父亲》一举夺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ⅹ月ⅹ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也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有了一批不错的学生创作之后,学校办展览需要申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审查。“当年办画展不经过美协这一关,休想。我把美协领导请来学校,他们看到这些画,这一张不行,那一张不行,连罗中立一张农民背着背篓在合作社前数钞票的画也因为画中农民穿得‘穷酸’不被允许展出。”
叶毓山于是铤而走险,越过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直接和北京的中国美术馆联络。1982 年1月,中国美术馆举行《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览》,当即轰动美术界,“四川画派”应时而起,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创作也开始迎来一个黄金的时代。
1982 年12 月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83 年,叶毓山正式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经常在学校工作到凌晨二三点才回家的他因为不想麻烦门卫开学校大门常常翻墙进出,“他们都笑说川美院长带头翻墙,学生也跟着翻。”
也正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大规模公共建筑及在环境中设置主题雕塑开始兴起。1980 年7 月1 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四桥”的重庆长江大桥建成,叶毓山为大桥两端建设裸体雕塑的设计方案《春、夏、秋、冬》引起了社会上极大争议,历经曲折之后至1984 年9 月26 日作品才正式落成。
在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陈云岗教授看来:“叶毓山先生在创作重庆长江大桥的桥头雕塑时,大胆地以内容‘纯粹中立’的《春、夏、秋、冬》题材予以表现,在当时氛围环境中赢得声誉,并首次以男女近乎裸体的方式予以塑造,为当时带来一片亮色。在这组作品中,作者将人体美置于室外空间并与环境结合的勇气惊世可嘉。
这在中国现代公共艺术史中尚属首次。它的意义在于,开始启蒙了公众对待裸体( 尽管因时代所限作了些许处理) 艺术的审美观念。”
“在那样的年代,在户外创作这样的裸体雕像作品,我还是大着胆子冒着风险的。”叶毓山说,“果然,发表之后就是铺天盖地的批评。”
1990 年,叶毓山又在黑龙江牡丹江创作了全国最大的裸体铜雕作品《日、月、山、川》。
1993 年,58 岁的叶毓山三辞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职务之后,由重庆移居成都。“做了十多年(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我为教育做的贡献也差不多了。”
1994 年,叶毓山的女婿向理组建成都东方雕塑艺术公司与叶毓山雕塑工作室并存,1997年改组为“成都市艺朗雕塑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在中国当代艺术日益风靡之际,大型主题性写实雕塑仍是中国城市公共景观的主流。
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叶毓山的雕塑作品遍布在北京、广东、陕西、四川、重庆、贵州、江西、广西、黑龙江、湖南、海南、湖北、安徽、上海、云南、江苏、吉林、河南、山东等中国各个省市的公共空间,在日新月异发展中的中国,他的雕塑已经成为无法被回避的风景。
2004 年3 月14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艺术家是融入在时代里的,他必然对时代有所反映。
“艺术家也一定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他难以迈开的障碍和束缚,客观的、主观的,他所生活的时代就是客观。在我看来,是‘精神’支撑着艺术家,‘精神’就是人类所追求和向往,但却在现实生活中还未出现的。这个过程也许会极不顺利,但却是非常正常的。”
创作遇到的障碍叶毓山一向安然处之,人生之中叶毓山也曾数次遇到灾难,却都一一躲过:1988 年1 月18 日,53 岁的叶毓山平生第一次改签飞机票,幸运地躲过了空难。搭乘那班飞机从北京飞往重庆的10 名机组人员和98 名乘客,共计108 人全部不幸罹难。
2001 年10 月,66 岁的叶毓山去四川阿坝小金县石矿现场勘查汉白玉石材,途中遭遇车祸翻入岷江中,所幸无碍。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阿坝汶川县发生地震,超过6 万人不幸遇难,牧马山工作室内的小件雕塑也因地震纷纷从架上倒落。两年后的7 月12 日,75 岁的叶毓山在汶川《大禹》雕像安装现场因劳累过度病倒,华西医院曾三次下《病危通知书》,2010 年8 月康复出院。
2015 年6 月2 日,各色鲜花装点着成都牧马山这座定居着五六百只白鹭的宅院,中国雕塑学会正式授予80 岁的叶毓山“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工作室内巨大的英雄雕像骑着骏马,夕阳的余晖洒在史诗的泥塑手稿上,而工作室外,叶毓山还是常常拿着单反相机独自乘坐升降机升到高空之中,在夜幕降临前捕捉那些阳光下扑腾的翅膀。
“在我刚出版的新画册上,最后一页是我最后的一件作品,取材自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夕阳西下,飞的是白鹭、野鸭、飞蛾还是仙鹤?不重要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4-19 21:28 , Processed in 0.162301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