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网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18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4:5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急剧的变化,其影响力将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站在网络时代理性地认识网络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认识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以自觉指导我国社会与当代文化的发展,就成为人文社科学者迫切关心的问题。基于这个认识,一系列有关网络与文化研讨会召开,如: 2001年1月6日至7日,上海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社会科学报、上海师大法商学院、上海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发起主办了“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1月10日,中央党校办公厅和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在京召开了“网络文明工程理论研讨会”。从2001年5月18日起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呼吁社会重视“鼠标下的德性”,尽快构建电子商务的伦理规范。另据悉,由李伦负责的《计算机网络化进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课题,2000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资助网络伦理课题,预期成果为2002年写成专著《鼠标下的德性——网络伦理》。并且,根据国家有关决定和实际工作需要,文化部近日在文化市场司设立网络文化处,反映了从专家到政府对网络文化意识的增强。
然而,由于网络踏入中国的时间很短,关于网络文化的话题,论者身在其中,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各执己见,并且过分强调了西方的影响及与传统的断裂,很少涉及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环境与事实,对网络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传统文化在中文网络中的表现、特点及发展变化做了初步的探讨。

中文网络——中国文化的新载体
网络是文化的新载体
网络的兴起必然导致网络文化的出现。网络文化扮演了时空超越者与压缩者的角色,具有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开放中的平等与共享、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与文化本体个性化的统一、文化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等特点,是人类文化的新载体。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新方式。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它的传播功能的发展将开创一个新时代,而且,它对传统的媒体和媒体承载的文化范式、文化价值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例如:关于现在流行的《大话西游》(小说,剧本,散文,评论,搞笑小文章等),网络作者李志伟在一篇文章中说:“2001年3月5日18点11分,在三大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中键入‘大话西游’四个字,我得到了以下结果:新浪:相关中文网页数20013个。搜狐:相关中文网页数30197个。网易:相关中文网页数68300个。”①“上面的从搜索引擎搜出来的数字肯定让人惊讶,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中文文本在互联网上都不会有这样的成绩。这个已经成为事实的数字说明:《大话西游》已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②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承认《大话西游》是文化,至少,它绝对不是主流文化。持这种看法的人还停留在纸媒体时代,在网络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的时代,谁还能忽视《大话西游》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文网络的兴起
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是中文网络,它所具有的文化应是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只有这样的网络文化,才是活生生的、有无穷创造力的新时代的中国全新文化。
最早的中文网络起源于留学国外的理工科学生的ACT。ACT是一个最古老的中文论坛,是中国民间文化在网络上发展的起源地。那时侯上网的人除了交流这一目的外,还另有一个目的:在网络上填充中国文化。早期的中文网站还有《华夏文摘》。等
网络作者王毅有一篇文章《互联网/文学/第三文化》,文中提到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华夏文摘》增刊第七十期贴出的名为《幻肢》的中篇小说。故事是俗而又俗,写了一个周励式的曼哈顿女人的异国发家史加上北京人王启明式的中国情人与美国情人的纠葛(这回的王启明是个女的)。让人心动的是题目“幻肢”的隐喻。题头引了医学上对“幻肢”的定义。大意为截肢的人意识上总以为被截的肢体还存在,行动中才发现缺席,因而引起巨大的痛苦。王毅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明白人自然不难从‘幻肢’的多重编码中联想到每个中国人出国后面临的‘文化幻肢’的问题,以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痛苦。然而,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能阻止后来人登上‘文化幻肢’的不归路。究其原因,大概是截肢终有一救,那就是装一条假肢。网上的中国文学,就是一条文化假肢。海外华人们由于离开了祖国,在文化的意义上已经成为不在场者,另一方面,进入中文的互联网又使他们成为在场者。即缺席者在网上索回了自己的中文世界。中文互联网构造了一个虚拟的华人群体获得主体身份的中文世界。网上文学使人们从电视的视听‘回归’文字,尽管是数码和屏幕文字。以汉字为媒介的文学为侨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便是早期中文网络承载的文化意义。时光发展到今日,许多中国人的生存已离不开网络,探讨网络文化中的中国因子更有价值。

中文网络文化受到的威胁
众所周知,从全球来看,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后殖民主义的时代和大众文化的时代。那么,和网络文化相关的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后现代文化、全球化和基因革命等。中文网络也面临着网络语言英语化的威胁、网络边缘文化的威胁以及网络“文化殖民”的威胁。
信息时代人类极为频繁的跨国、跨洲信息交往也必然会大大冲淡种族差异中的文化差异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时代有可能缓解种族间的差异或不和。有较长网上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到,在信息空间中,人们多半不会关心你的肤色、种族、国籍、性别、年龄等所有这一切,把人聚合成不同群体的原因纯粹是思想的相投与否。但是,人类学家却认为,在21世纪,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如今,在全球化的同时,西方在贩卖着他们的文化中心论,东方也在以自己的文化(如儒教、印度教)来对抗,而同时一些极端的文化也在发展壮大,如原教旨主义。信息时代为许多原来已经式微了的文化、宗教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这样的世界地图上,中文网络处在矛盾冲突的危险夹缝中顽强生存,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篇关于文化多元化的文章说:“文化多元化就意味着‘自由优先于文化’。现在在很多领域的确存在着‘美国文化的优势’,其中很多东西我并不喜欢,比如,麦当劳、好来坞等等,我希望中国能拿出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来赢得与他们的竞争。”④
然而,中文网络的夹缝环境也使许多糟粕遍地开花。这一点下文还要论述到。
关注网络中的文化选择和跨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网络环境下文化发展的走向,对于我们正反两个方面认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文网络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虽然中文网站和网页的制作与发布是西方技术的结果,然而由于诞生在传统文化的环境,并且传播对象为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和海外华人,使得它们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都显示了传统文化的积淀。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取得绝对一致的态度,下面我只是举例论述几个方面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
目前,Internet上中文信息的注入速度和以中文为母语的冲浪者日益增长。据统计,全世界中文因特网人口为350多万,约占全球网络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未来三年内,因特网中文人口预计将持续快速增长至1500万以上。
不管搞网络的人多么精通外语和西方文化,只要他的网络用于为中文,他本人是华人或他的发布对象为华人,这就注定了此网络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
例如:
A.中文、汉字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充斥网页中的艺术字,使网络具有了传统意蕴。
B.网上中文搜索。为适应中文网站的搜索,各种网上中文搜索器相继问世,著名的有雅虎、搜狐、新浪、中文搜索客、长春藤等等,它们从制作理念到查询结果都力求适应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阅读习惯与审美需求。
C.书法、中国画、陶瓷、武术、戏曲、儒释道宗教等网站、网页的设计形式直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若要打开其中的音乐文件,彷佛就置身于古典的氛围中。
聊天室、BBS方面的表现
各种各样的聊天室、BBS、社区由于网友的直接参与,古典文化的积淀像中庸之用、中和之美、达济天下、归隐山林等种种意识充斥其间。
中文网络中的传统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被视作网民中的真正一员,就像不懂英语很难与世界接轨一样。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中文网络的独特性不仅反映了汉语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新发展,而且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特征的历史演进过程。
如: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会让网友们喷饭——太俗了。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发明这个称呼的网虫一定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细胞,因为姑娘的眉毛可是构成美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谁叫她效颦来着。可若是在网上,丑女们有着更令人胆战心惊的称呼:恐龙!如果再在前边加上3个字:肉食性,那可就彻底玩完了——谁也不敢惹长相丑陋的“泼妇”。
又如:以某种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BBS或聊天室是网虫们得以放纵的前提。因此取一个独特的、能吸引别人上前攀谈的名字是上网交流的第一步。芹菜妹妹、花间一壶酒、燕归何处人家、故乡、李太白……网络上的绰号的背后可能有一段个人掌故、一种情绪,或者干脆什么也没有。 但却对应着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文化精神的独特性
网络里人的性格,是现实性格中的延继,而网络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延继。
A.举保守性作例子。
中国社会有一个痼疾:渴望新生,却又畏惧变革。而中国文化的惰性就是保守性,即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压抑而不敢真正表现自己的解放之愿望。这正是这种文化下民众生存的典型写照与反映。东方的高语境文化导致的是一系列“内向”的性格:较少自我披露,对环境敏感,语言委婉曲折,行动小心谨慎……网络虚拟社区里人的形为与现实有不少差异。性格内向的人在社区里可能就变得非常健谈,甚至于妙语连珠。而性格外向的人则更为外向。所有的这些,都是源于对个性的释放与自我愿望的实现,是价格暂时性的解脱与放纵。在网上进行EMAIL交流或聊天、讨论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也可能使一些东方人内向的性格有所改变,但是总体上说,大部分东方人,还是会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的传统。并且,互联网不可能完全取代和改变现有的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模式,一回到现实中,人又回归原型。网络生活仍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B.网络给中国人更多的则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进取和入世精神,以及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知识分子们也在网络中进行了自身反省。大批帖子在延续着长久以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其中诸如追问使命感等跨时代的挑战命题,成为点击率最高的问题。美国人在聊天室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性”,而中国人在聊天室或BBS里,更多地谈论的是政治、社会。也就是说,美国人在网络里,仍然关心是“个人”,而中国人在网络里,更多关心的是“集体”。这些充分显示了知识分子精神持久不息的生命力,也表明知识分子希望以自己的思考而影响社会的强烈愿望。2001年9月13日《人民日报》有一篇署名王金海的文章《一种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文中说:“今天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新的栖身之所——网络。”
C.“孤独”与“酒”的情结
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今天,尤其是身处繁华都市,每日四周喧嚣不止,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而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化情结”却与繁华连襟并生。许多人上网,追求的就是一种在孤独中求“醉”的屈原式情绪排遣方法。“酒”与“网络”达成了共识。

文化传播的独特性
有篇网文说:“关注网络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对于我们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恰当的传播策略,以提高传播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网络环境下文化发展的走向。”④
在网络中,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对网络传播有重要影响。上面所述中文网络的特殊气质当然也使其文化传播具有独特性。中文媒体网站等网络中的大众传播机构,大多会在立足本国、本地受众的同时,面向海外进行信息传播。这些网站传播信息中包含的价值与英文网络自然不一样。在BBS、聊天室等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为主体的网络空间里,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网民之间会存在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会影响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整体上影响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网民之间交流的开展。“远程办公”也会使中国人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组织成员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多地在网络上体现出来。中文网络广告传播、营销传播中的艺术审美趣味也会体现出传统文化特征的影响。

中文网络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如果从1986年中国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算起,中国互联网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15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刹那,然而,这一刹那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网络中传统文化当下化
一般来说,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传统文化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琴棋书画只有等到年事已高时才有时间来琢磨。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一点点地从年轻人的观念中消失。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说明了人类在进步,但决不能说因为人类是在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弃传统文化于不顾。因为传统文化总会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中文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社会生活、网络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是对传统的反驳,有些是对传统的加强,充分体现了文化的自身规律性和意识形态特性。
中国青年报主办的“大教育时代”网站 2001年3月23日刊登的文章《科技的进步 文化的回归——诠释手写笔与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文琦)谈到了“换笔”与“传统”的问题。文中说:“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还处在实践和探索中,文化继承上的失落现象尚处逐渐恢复时期,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有机结合,是我们大家均在思考的问题。而如何才能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将电脑、网络与笔相结合,如何才能使笔的功能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得到延展和开拓,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关心的问题。在这其中,一些厂家也开始了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
清华紫光扫描仪事业部兼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裴嵩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要在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将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汉字的变化多端使我们自有了文字以来就有了书法,用笔写字又是符合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的。电脑笔的出现,使电脑和笔有了良好的结合。可以说,电脑笔完成了人机交互的最佳方式。人们既可以通过用电脑笔来体会传统用笔的习惯,又可以通过电脑笔将汉字输入到电脑中,并在电脑中进行编辑工作,这也就是完成了最基本的输入。这种古与今的结合是每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都愿意看到的。
这种对古典文化的发展变异不仅体现在书写工具上,更重要的是在人的精神层面,让中国人把传统和现代融合起来。虽然这种融合或称扬弃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需的,它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途径。像上文所提到的《大话西游》,如果吴承恩地下有知,他一定会跳将起来和周星驰拼命。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颠覆了《西游记》的人物塑造,而用搞笑把孙悟空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悲剧英雄”(网友语)。这难道不也是当下一种正常的文化变革吗?

网络本身发展的文化化
当前网络上的流行文化不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她有着较浓厚的精英意识,也有庸俗和随波逐流的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文化的先天不足。
互联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的文化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在中文互联网发展初期,最早接触和使用网络的人,几乎都是出身于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我国教育体系所存在的众所周知的缺陷,一般来说,文科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精神,而理工科的学子往往缺乏人文方面的修养。因此,最初甚至直到当前互联网上所流行的文化,烙上了理工科学子们喜好的烙印。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正在“文化化”:网上的文学作品的质量正在逐步提高,以致于有和纸质文学争雄的趋势,网上的文化品质正在逐步上升,网络也成了文科学子的家园。

网络文化的恶俗化
受当前国际文化环境的影响,尽管高雅的网站稳步增加,而恶俗的网站也曾出不穷,并愈演愈烈。色情、暴力、无聊网站充斥网际。
网上有一篇文章⑤,排出了网上十大恶俗文化:一、《大话西游》,二、金庸,三、王朔,四、王家卫,五、张爱玲,六、日本动漫,七、朱德庸,八、网恋文学,九、网络游戏,十、小资生活。虽然此排法失之偏颇,其观点却是点睛之笔。《人民日报》就曾多次发文论及此问题,如:2001年1月31日的《有话为何不好好说》,2001年4月30日的《没有经典支撑——网络文学是泡沫》等,都提到了弘扬优秀传统,舍弃封建糟粕抵制文化帝国主义侵蚀的问题。

总之,中文网络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因子,而且对传统文化与伦理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中国文化在当前的时代发生变异。正因为如此,立足民族的复兴,强调传统商业、生活习惯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迎着互联网的曙光,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中国的“网络革命”进行到底,是我们所有网络参与者最起码的心态准备。富含中国优秀传统的虚拟文化将深入人们的生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5-3 03:03 , Processed in 0.17346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