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古代文学需要培养两种基本能力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18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5: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本科生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必须打好必要的基础,a才能为这门为期两个学年的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从而初步具备学好这门课程的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习中,本科生必须培养以下两种基本能力:
  一是在学习中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能基本读懂先秦两汉以来的重要文本,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本;对于某些重要的古代文献,更需要通读;对于若干重要的名篇佳作,不仅要从头到尾熟读,甚至要能够背诵。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影响至深。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课下背→考试写→考完忘”这样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遵循的就是老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一条固步自封的路径。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演变为考试得高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变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在这样一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学习追求之下,哪里谈得上古代文学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名篇,不仅做不到通读,更谈不上记忆和背诵了。
  通读乃至背诵重要的古籍文本和诗文名篇,是中文系本科生提高古代文学文本阅读能力和解析能力,打好学习基础、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写作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先秦文学史中的《诗经》,若不背诵其中的佳作,学生就很难深刻理解诸如赋、比、兴等重要概念。朱熹解释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卷一)如何理解“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就是“赋”?通过背诵《诗经》中的作品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如《诗经》中著名的弃妇诗《氓》,开头一、二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及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一、二章用赋的手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后者则用赋的手法叙述女主人公被弃前后的处境。由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赋”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平铺直叙事物和抒写感情。那么如何理解“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背诵《硕人》一诗,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一连串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来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是“比”;《黍离》一诗中“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生活中我们易于理解的动作或感受“醉”和“噎”来表达忧思之深,是“比”;再如《简兮》中“有力如虎”,《大东》中“其直如矢”,二者用具体形象的“虎”和“矢”来描摹抽象的“力”和“直”,使得抽象概念形象易懂。由此可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那么如何理解“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兴”?如《桃夭》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烘托渲染女主人公出嫁时的喜庆气氛,《谷风》中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象征夫妻间笼罩着阴影,《蒹葭》一诗三章的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渲染三幅晚秋河滨不同时间的景物烘托诗人由于时间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三者均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此可知,兴就是触物起情。所以,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以作品为依托,熟读及背诵作品是理解抽象概念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文学史中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同样,如对《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通读乃至背诵,才是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理解和学好这些内容的不二法门。
  二是在学习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若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还需要在通读、背诵名篇佳作的基础上,学习细读文本、分析作品的方法,为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做准备。
  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以考试为核心指挥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使得营养丰富、激情四射的古代文学课程不知不觉演变为枯燥乏味、佶屈聱牙的古人之“牙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既能吸取到丰富的营养,又能尽情领略古代文学之美呢?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解析具体诗词文作品,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培养出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如在宋代文学史的学习中,如何把握宋诗有别于唐诗的特质,是一个核心问题。而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可借助于代表宋诗典型面貌的“江西诗派”来解读。因黄庭坚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所以对于黄庭坚诗风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开启了解“江西诗派”之窗,进而打开把握宋诗风貌之门。
  以黄庭坚代表作《寄黄几复》为例,诗云:“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与黄几复为挚友,诗赞好友之清正廉洁、勤奋好学,对其沉沦之晚景深表惋惜,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此诗在“资书以为诗”、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峭拔等方面,突出表现了“江西诗派”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代表宋诗特质的诗作。诗中,两位挚友一居北海,一住南海,相思却不得相见;熟典“寄雁传书”随之而来,黄庭坚却不走寻常路:“寄雁传书”之后紧接令人伤感的“谢不能”,熟典立刻生出新奇之意。想托雁儿寄信,雁儿却谢绝了。把雁儿拟人化,活泼有情趣。第二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一杯酒”、“ 十年灯”,均是常见之物;“桃李”、“春风”,也是熟词。“江湖”有流转飘泊之意,“夜雨”含孤独寂寥之思,“灯”是“十年”的“江湖夜雨”中最具温暖情思的意象:两位挚友各自沦落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之时,思念泛起以致深宵不寐。这是二人之间延续十年的画面!后两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方面赞美黄几复之为人与处境。颈联写他将全部心力用于“治病”和“读书”,“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中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即一个人若三次摔断胳膊,就可成为好医生,推其原因当是他必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实黄庭坚诗中之意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借此说他善“治国”,用的是《国语·晋语》里“上医医国,其次救人”之说。诗人于言外有无限感慨之思:好友有治国救民之才干,却不受重用,还要跌跌撞撞地在尘世碰壁下去!尾联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照应。诗人想象中,十年前与自己在京城的“桃里春风”里把酒言欢畅谈理想的好友,如今“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的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显凄凉萧瑟。诗人的不平之鸣和怜才之意,尽在其中。
  黄庭坚讲究“点铁成金”之法,极力推崇和学习杜甫的律诗之法。杜甫律诗讲究用典;黄庭坚则将这一点推到极致,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这首《寄黄几复》即为其“无一字无来处”艺术追求之印证。此诗因活用典故而内涵丰富,并不晦涩;又取《左传》、《史记》、《国语》中散文之语入诗,更予诗以苍劲古朴的风味。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总结宋人写诗特点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是说宋人写诗常常把诗当作文章来写,好发议论讲道理,好用典故显学问。通过对黄庭坚代表作《寄黄几复》的解析,可引导学生了解“江西诗派”这一北宋后期形成的诗歌流派及其特点,期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强化“以学问为诗”的宋诗风格特色。在这种作品解析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去理解宋诗重“理趣”轻“情韵”的特点,把握宋诗有别于唐诗的风神气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名篇佳作会潜移默化地涵养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在这些佳作的滋养下,不断开阔、提升,其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综上所述,中文系本科生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5-11 14:20 , Processed in 0.181878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