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翰云、吴小如与《小朋友》(吴心海)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18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6 14:3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父吴奔星散文集《待漏轩文存》,作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开卷书坊第三辑”之一,前不久在上海书展上首发。此书收入《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及其末路——前<小朋友>主编吴翰云先生的后半生》一文,这是先父1986年应儿童文学专家圣野及蒋风之约所写的,因故一直没有发表。
  吴翰云(1895-1973,湖南安化人)从1926年到1937年担任《小朋友》主编,他自称是“《小朋友》最忠实的保姆”,十分注重编辑和作者的培养,同时也重视读者在办刊中的重要作用,其编辑思想值得认真总结。他曾说过:“《小朋友》能做到这个成绩,到底是谁的功劳呢?我以为,这决不是单单社内几个人的努力,应该说是社外大多数大小朋友们的力;因为社内人的力是有限的,社外人的力是无限的。”(见1936年《小朋友》700期《七百周的感想》)
  《小朋友》编辑部编的纪念文集《长长的列车<小朋友>七十年1922-1992》(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4月)卷首文章《<小朋友>七十年》,谈到吴翰云1926年接任主编后除基本保持了黎锦晖办刊时的特色外,另一大贡献就是“十分重视通过科学文艺来扩展儿童的知识视野,因此出现了像董纯才、严大椿、陈载耘这样一些重要的作家。”1932年入职《小朋友》的鲍维湘在《从读者到编辑人》(1936年3月26日《小朋友》700期)中指出:
  我替《小朋友》撰稿,是民国十四年我在中华书局中华英文周报社服务的时候起始写的,那时,也就是我出中学的第一个年头。记述到这里,我不能不特别的提出来,向本刊的编者翰云先生致极深的谢意,因为,我常这样的觉得,要不是他给我机会,并且时常的来鼓励我,督促我,我不相信我对于写作儿童读物的兴味,有那样的浓厚!
  今年5月去世的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童年时代与吴翰云也有过一段文字渊源。他在《我与中华书局的深情厚谊》(《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第7-8页)一文中回忆说:
  在我读小学时,我曾连续几年把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小朋友》当做“课外必读书”。现在只记得这套杂志主编者名吴翰云,撰稿人中有陈伯吹……这个杂志有一专栏名曰“儿童创作栏”。我当时在哈尔滨市第十七小学读书,曾写过一篇短文直接寄给吴翰云先生。承他回信,告以那篇习作将在《小朋友》某期“儿童创作栏”中发表。寄稿时“九·一八”事变尚未发生,到我的那篇处女作刊出时已在东北版图变色之后,因此哈尔滨彼时已看不到《小朋友》了。直到1935年,我在北平育英小学(我是从那个学校毕业的)的图书室里,才翻到尘封已久的《小朋友》合订本,亲眼“欣赏”到我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大作”。
  吴小如先生没有说明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大作”的名称及署名,似也未见其他人提及。承上海图书馆祝淳翔兄代为核查,确定小如先生是以原名吴同宝在1932年第503期《小朋友》杂志上发表的处女作,题目为《冬末春初(杂记)》。小如先生记忆力颇为惊人,刊出时间果然是“九·一八”之后,刊出栏目也确为“儿童创作栏”,署名前还有“哈尔滨河沟街北京街30号”字样,不知道是小如先生的住址,还是当时他所上的哈尔滨第十七小学的所在地。
  小如先生的处女作不长,照录如下:
  黄叶飘飘,冬季已完,春季快到,学校里快开学了。我正在写字,忽听得朔风呼呼的吹,又听得麻雀唧唧的叫。一会儿,太阳照上来了,朔风不吹,但麻雀更加用力的叫,我也不往下写了。我把皮帽带上,大氅穿上,往外面去了。
  1922年出生的小如先生,写此短文时仅有9岁。文字确实稚嫩,但场面感很强,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4-27 21:29 , Processed in 0.163533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